法律的悖论

罗翔 著 中国政法大学

一场关于法律思维的思辨之旅,探索法律背后的盲区与悖论

2023年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豆瓣评分:8.4

"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书籍概述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的又一部法制力作。在本书中,罗翔教授通过深入分析法律中14类经典的对向案件,巧妙地辨析了法律中的盲区,揭示了法治的核心,并引导读者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

核心概念

悖论是英文paradox一词的意译。从公认的前提推导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就是悖论。悖论包括真悖论假悖论

  • 假悖论:所谓的"似是而非",看似合理但其实不合理;
  • 真悖论:"似非而是",看似荒谬的结果却被证明是真实的。

书籍意义

罗翔认为,悖论的出现,提醒我们:人类是有限的,理性是有瑕疵的,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把握对世界整体性的全局认识,无法完全开启上帝视野。这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摸到了大象的全部,但实际上不过是摸到了大象的部分。

悖论的结构与框架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律要讲感情吗?法不容情,又法中有情。这是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永恒辩论,在中国古代表现为儒法之争。

"法家强调'刑名',所谓律法与名实相符,大致相当于后世的演绎逻辑,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罗翔指出,不讲道德的法律会将民众当作威吓对象,而只讲道德的法律则过于理想化。现实需要在两者间寻找平衡。

犯罪的本质之辩

犯罪是一种恶,但这种恶是"因为它是犯罪所以邪恶",还是"因为邪恶所以成为犯罪"?

罗翔分析了自体恶和禁止恶的区别:

  • 自体恶:某种行为的恶是与生俱来,该行为本身自带的
  • 禁止恶:某种行为因为法律的禁止所以成了恶

这一悖论不仅是逻辑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对待各种行为的犯罪界定。

法律的稳定与灵活

法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始终存在一定的张力。如何既尊重立法权威,又进行合理的司法修补?

罗翔认为,法律肯定是需要解释的,但司法机关不能创造新的法律。在刑事领域:

  • 允许扩张解释:将刑法规范可能蕴含的最大含义揭示出来
  • 禁止类推解释:不得将刑法规范本身没有包含的内容解释进去

"少打击一些过分行为,总比滥施刑罚要强得多。"

罪与罚的困境

刑法既要惩罚犯罪,又要保障犯罪人的人权。这一矛盾构成了刑法的内在悖论。

"如果刑法的根本目的只在于打击犯罪,那么刑法就没有出现的必要,它只需存在于执法者内心深处,秘而不宣的刑法较之公开明示的法律更能打击犯罪。"

罗翔强调,正是这一悖论让刑法平衡了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功能,防止国家权力滥用。

14类经典案例解析

1 离奇的跳车案

因果关系 责任判断

张三站在高楼上想要跳下去,楼下800个手机对着他。2小时后,楼下人群起哄:"你还跳不跳啊,手机都快没电了!"张三受不了冷嘲热讽,跳楼身亡。

罗翔分析:这一案例探讨了"因果关系是不可假设的,又必须假设"的悖论。人性的幽暗体现在,我们喜欢通过指责他人的错误来获得一种道德平衡。

2 拐卖儿童的处罚

立法价值 刑罚轻重

在"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罗翔指出现行刑法对人的保护力度还不如物。偷孩子自己收养或送人最高判五年,而偷一只价值50万的狗则判十年以上。

罗翔认为:现行刑法"实有调整之必要"。这反映了法律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价值衡量失当问题。

3 精神药品的犯罪边界

犯罪界定 立法进步

2021年一名高校女生因罹患抑郁症,从海外购买精神类药品被控走私毒品罪。虽然法院判处缓刑,但女生仍被贴上犯罪标签,人生轨迹被改变。

通过此案,罗翔讨论了"邪恶才犯罪,还是犯罪才邪恶"的悖论。2023年6月26日,最高法院终于规定因治病自用麻醉药品不构成犯罪。

4 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

权利行使 界限判断

罢工向老板讨钱,是一种敲诈吗?敲诈勒索可能涉及多种类型的悖论,如以揭发被害人的犯罪行为相威胁,索要财物。

罗翔分析了权利行使的界限,以及何时正当权利的行使会转变为犯罪行为,探讨了法律机械性与灵活性的平衡。

5 杭州粉发女孩案

网络暴力 人性思考

一位杭州女孩考取研究生后,因照片中染着粉色头发而遭全网网暴。无端攻击和骚扰让她患上抑郁症,最终选择结束生命,年仅23岁。

罗翔以此案讨论了网络暴力背后的幽暗,以及我们如何轻易以偏概全,用傲慢和偏见定义他人。

6 张三伤父案

儒法之争 历史借鉴

西汉时期,张三的父亲与他人斗殴,张三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法家观点应判死刑,但儒家认为应考虑动机。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古代儒法之争的核心:法律应该机械执行还是考虑情理?最终董仲舒引用《春秋》典故,认为张三动机良好,不构成犯罪。

更多案例不一一列举 · · · · · ·

思想精髓

走出独断思维

罗翔提倡"走出刺猬式的思维独断,接受狐狸式的多元包容"。他认为当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时,答案的正确性总是可疑的。

"对于法律悖论,我无法提供答案,只能呈现思考过程。希望在这个探讨和思考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承认理性的有限。"

法律的根本目的

罗翔强调,法治从不幻想在现世建立黄金世界,它只是为了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这种现实主义态度对理解法律的悖论至关重要。

outputId法法的双重功能:既要惩罚犯罪,又要保障犯罪人的人权。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目标,构成了法律的内在平衡。

理性的有限性

所有的悖论都提醒我们:人类是有限的,理性是有瑕疵的。不要陷入理性的自负,更不要用"最好"去拒绝"较好的"。

罗翔借用盲人摸象的比喻,说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片面的,我们需要相互倾听、互相补充,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拥抱多元与包容

罗翔鼓励读者"学会接受对立观点的相对合理性"。他认为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宽容不代表认同,而是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胸怀。有了包容性的思维,我们在感受到世界的不同时,才不会心生怨怼。"

"我们像蚂蚁一样渺小,这片草地,需要用一生去探索。蚂蚁看不到整个草地的美景,并不意味着美景不存在。法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悖论,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不存在。"

—— 罗翔

书籍结构导览

主要章节结构

  • 序言 悖论概念界定
  • 法律:法不容情,又法中有情 总论
  • 法律与道德:一场古老的争论 理论基础
  • 积极道德主义与消极道德主义 概念辨析
  • 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 案例分析
  • 最伟大的法律写在人们的心中 法理思考
  • 犯罪的本质之辩 案例分析
  • 法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案例分析
  • 后记:在针尖上跳舞的天使 总结思考

阅读地图

《法律的悖论》共分为多个主题篇章,每个篇章都围绕特定法律悖论展开。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论思考和哲学探讨三条主线交织推进。

法理篇

探讨法律的基础理论、本质和价值

案例篇

通过14类典型案例实践分析

思辨篇

开放性的哲学思考与价值判断

阅读建议

法学专业读者

  • 可重点关注法理学的悖论分析
  • 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评估案例分析
  • 思考不同法系对悖论的不同处理方式
  • 将书中理论与现行法律体系对比思考

普通读者

  • 从序言和总论开始,理解基本概念
  • 可以先阅读感兴趣的案例分析
  • 不必过于纠结法学术语,把握核心思想
  •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法律的运行

延伸思考

核心问题

  • 1

    法律与道德如何平衡?严格执行法条与灵活考量人情,哪个更符合法治精神?

  • 2

    一项行为是因为邪恶才被规定为犯罪,还是因为被规定为犯罪才邪恶?这对立法有何启示?

  • 3

    刑法如何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二者是否必然矛盾?

  • 4

    面对法律的悖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寻求绝对答案还是接受多元可能?

与罗翔其他作品的联系

《法治的细节》

如果说《法治的细节》关注的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法律的悖论》则聚焦于法律背后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冲突。

《刑法学讲义》

《刑法学讲义》系统讲解刑法知识体系,而《法律的悖论》则通过悖论视角探索法律思维的多元可能性。

作品进阶路径

入门
《法治的细节》
进阶
《法律的悖论》
专业
《刑法学讲义》

法律是对人类的最低限制,而在此之外,我们还需要随时警惕内心的幽暗,接受道德的约束。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 罗翔《法律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