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一书探讨了我们如何在充满偏见和非理性决策的世界中,通过选择架构的精心设计来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时保持他们的自由选择权。这本书结合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由家长主义的理念,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助推》一书揭示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本质,并提出了既尊重人们选择自由又能帮助他们做出更好决策的策略。作者将这种干预手段称为"助推"——轻微地推动人们朝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而不使用强制手段或改变经济激励。
塞勒和桑斯坦借鉴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将人类思维分为两种系统,这是理解人们为何会做出非理性决策的关键:
示例:看到蛇立刻后退、直觉判断面孔表情、驾驶熟悉路线时的操作
示例:解决数学问题、比较产品的价值、填写税表、学习新技能
两种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冲突是许多决策误区的根源。自动系统经常主导我们的日常决策,而反思系统则需要被唤醒才能介入并纠正自动系统的错误。助推策略正是基于对这两种系统的理解,设计恰当的选择环境,引导自动系统做出更好的决策。
人类的决策过程中存在各种系统性偏差,了解这些偏差是设计有效助推策略的基础:
认知偏差 | 描述 | 实例 |
---|---|---|
锚定效应 | 人们在做判断时会过度依赖首先获得的信息(锚点) | 商品原价标高后打折,消费者感觉划算 |
可得性偏差 | 基于容易想到的例子来判断概率 | 看到空难新闻后认为飞机不安全 |
代表性偏差 | 根据刻板印象而非实际概率来判断 | 认为身材高大的人更可能是篮球运动员 |
乐观偏差 | 倾向于低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 认为自己不会得重病,因此不买保险 |
损失厌恶 | 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等值收益 | 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的喜悦 |
禀赋效应 | 一旦拥有某物,会赋予它更高价值 | 不愿以购买价出售刚买的物品 |
现状偏见 | 倾向于维持现状,抗拒变化 | 不更换默认的手机铃声或设置 |
框架效应 | 同一信息因呈现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判断 | "90%存活率"比"10%死亡率"更容易被接受 |
理解认知偏差不仅帮助我们看清为什么人们会做出非理性选择,也为设计有效的助推提供了理论基础。助推策略正是利用或应对这些认知偏差,引导人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例如,利用默认选项对抗现状偏见,或使用信息框架来强调积极的选择。
《助推》一书提出了"自由家长主义"(Libertarian Paternalism)的核心理念,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试图平衡自由选择与良性引导:
人们始终保留做出自己决定的权利,不受强制或禁止。
不减少或限制可选择的方案,仅改变它们的呈现方式。
保证人们可以低成本地选择不同于默认选项的其他方案。
旨在引导人们做出对自身福祉更有利的选择。
通过科学设计选择环境,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帮助人们避免系统性错误和认知偏差带来的不良后果。
"选择设计者既可以保护人们的选择自由,又可以鼓励人们选择能够改善他们生活的路径。"
自由家长主义回应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人们总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并做出理性选择。现实中,由于认知偏差和意志力有限,我们常常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因此,在不限制自由的前提下,适度的引导是必要的。
选择架构(Choice Architecture)是指组织和呈现选择的方式,它对人们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选择架构师通过设计环境影响人们如何选择,而不是控制他们做出何种选择。
设置科学合理的默认选项,利用人们维持现状的倾向,引导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提供及时、清晰的反馈,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选择结果,调整未来决策。
建立选择与结果之间的清晰联系,帮助人们理解各种选择的后果。
将复杂选择简化为便于理解和比较的格式,减轻认知负担。
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使人们更容易感知选择的收益和成本。
以清晰易懂的方式披露关键信息,使人们能够做出明智决策。
选择架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包括透明度(向公众公开干预手段)、可退出性(保证容易退出的机制)以及干预正当性(干预目的应当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祉)。选择架构师应当诚实地评估干预措施是否真正有利于选择者,而非仅仅服务于设计者的利益。
《助推》一书介绍了多种具体的助推技术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示了这一理念如何在实践中产生积极影响:
塞勒提出的"明天多储蓄"(Save More Tomorrow)计划是助推理论最著名的应用之一,帮助人们增加退休储蓄:
通过巧妙的环境设计,助推人们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利用社会规范和反馈机制促进环保行为:
通过设置合理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机制,改善学习效果:
有效的助推需要基于科学证据、精确针对特定偏差、简单易行且符合伦理标准。最成功的助推策略通常是将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例如同时利用默认选项、社会规范和反馈机制,产生协同效应。助推的效果应当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来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尽管助推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伦理问题:
"测试助推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问:如果助推被公开并解释,人们是否会反对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助推可能在伦理上是有问题的。"
助推理论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多元价值观的包容、公民参与的增强以及长期效果的评估。理想的助推应当是透明的、尊重自主性的,并真正服务于人们的长期福祉。
《助推》一书揭示了行为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和个人决策领域的巨大潜力。它提醒我们:
理解《助推》的理念,不仅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设计更好的公共政策,也能帮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