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

《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

作者: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
首版:2008年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助推》一书探讨了我们如何在充满偏见和非理性决策的世界中,通过选择架构的精心设计来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时保持他们的自由选择权。这本书结合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由家长主义的理念,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核心概念速览

两种认知系统 自由家长主义 选择架构 助推技术 决策偏差 默认选项 反馈机制 映射设计 结构化复杂选择 信息披露

《助推》一书揭示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本质,并提出了既尊重人们选择自由又能帮助他们做出更好决策的策略。作者将这种干预手段称为"助推"——轻微地推动人们朝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而不使用强制手段或改变经济激励。

两种认知系统:人类思维的双重模式

塞勒和桑斯坦借鉴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将人类思维分为两种系统,这是理解人们为何会做出非理性决策的关键:

自动系统 (System 1)

  • 快速、自动、直觉性思考
  • 几乎不需要或完全不需要努力
  • 不受自主控制
  • 容易受情绪影响
  • 使用启发式方法(思维捷径)
  • 善于识别模式和联想
  • 容易犯系统性错误(认知偏差)

示例:看到蛇立刻后退、直觉判断面孔表情、驾驶熟悉路线时的操作

反思系统 (System 2)

  • 缓慢、深思熟虑的思考
  • 需要主动控制和投入精力
  • 遵循规则和逻辑
  • 有意识地分析和计算
  • 能够处理复杂问题
  • 可以进行长期规划
  • 容易因认知负荷过重而失效

示例:解决数学问题、比较产品的价值、填写税表、学习新技能

两种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冲突是许多决策误区的根源。自动系统经常主导我们的日常决策,而反思系统则需要被唤醒才能介入并纠正自动系统的错误。助推策略正是基于对这两种系统的理解,设计恰当的选择环境,引导自动系统做出更好的决策。

决策偏差与认知谬误:心智的陷阱

人类的决策过程中存在各种系统性偏差,了解这些偏差是设计有效助推策略的基础:

认知偏差 描述 实例
锚定效应 人们在做判断时会过度依赖首先获得的信息(锚点) 商品原价标高后打折,消费者感觉划算
可得性偏差 基于容易想到的例子来判断概率 看到空难新闻后认为飞机不安全
代表性偏差 根据刻板印象而非实际概率来判断 认为身材高大的人更可能是篮球运动员
乐观偏差 倾向于低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认为自己不会得重病,因此不买保险
损失厌恶 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等值收益 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的喜悦
禀赋效应 一旦拥有某物,会赋予它更高价值 不愿以购买价出售刚买的物品
现状偏见 倾向于维持现状,抗拒变化 不更换默认的手机铃声或设置
框架效应 同一信息因呈现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判断 "90%存活率"比"10%死亡率"更容易被接受
认知偏差与助推的关系

理解认知偏差不仅帮助我们看清为什么人们会做出非理性选择,也为设计有效的助推提供了理论基础。助推策略正是利用或应对这些认知偏差,引导人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例如,利用默认选项对抗现状偏见,或使用信息框架来强调积极的选择。

自由家长主义:平衡自由与引导的理念

《助推》一书提出了"自由家长主义"(Libertarian Paternalism)的核心理念,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试图平衡自由选择与良性引导:

自由主义元素

保障选择自由

人们始终保留做出自己决定的权利,不受强制或禁止。

提供多种选项

不减少或限制可选择的方案,仅改变它们的呈现方式。

简易退出机制

保证人们可以低成本地选择不同于默认选项的其他方案。

家长主义元素

福祉导向

旨在引导人们做出对自身福祉更有利的选择。

精心设计选择架构

通过科学设计选择环境,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防护性干预

帮助人们避免系统性错误和认知偏差带来的不良后果。

"选择设计者既可以保护人们的选择自由,又可以鼓励人们选择能够改善他们生活的路径。"

—— 理查德·塞勒 & 卡斯·桑斯坦

自由家长主义回应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人们总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并做出理性选择。现实中,由于认知偏差意志力有限,我们常常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因此,在不限制自由的前提下,适度的引导是必要的。

选择架构:设计更好的决策环境

选择架构(Choice Architecture)是指组织和呈现选择的方式,它对人们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选择架构师通过设计环境影响人们如何选择,而不是控制他们做出何种选择。

默认选项设计

设置科学合理的默认选项,利用人们维持现状的倾向,引导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例如:将养老金计划的默认设置为自动参与而非自愿加入,大幅提升参与率。

反馈机制

提供及时、清晰的反馈,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选择结果,调整未来决策。

例如:家用电表显示实时能耗,帮助用户调整用电习惯。

映射设计

建立选择与结果之间的清晰联系,帮助人们理解各种选择的后果。

例如:以日/周/月/年显示能源消耗而非复杂的千瓦时单位。

结构化复杂选择

将复杂选择简化为便于理解和比较的格式,减轻认知负担。

例如:药品说明书采用标准化格式,便于比较不同药品的副作用。

激励措施设计

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使人们更容易感知选择的收益和成本。

例如:将远期健康风险转化为近期小额保费差别。

信息披露

以清晰易懂的方式披露关键信息,使人们能够做出明智决策。

例如: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采用简明易懂的设计。
选择架构的伦理考量

选择架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包括透明度(向公众公开干预手段)、可退出性(保证容易退出的机制)以及干预正当性(干预目的应当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祉)。选择架构师应当诚实地评估干预措施是否真正有利于选择者,而非仅仅服务于设计者的利益。

助推技术与应用案例

《助推》一书介绍了多种具体的助推技术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示了这一理念如何在实践中产生积极影响:

储蓄与养老金

塞勒提出的"明天多储蓄"(Save More Tomorrow)计划是助推理论最著名的应用之一,帮助人们增加退休储蓄:

  • 员工承诺将未来加薪的一部分用于增加退休金储蓄
  • 避开了现时偏好损失厌恶的心理障碍
  • 实施后参与者的储蓄率从3.5%上升到13.6%
  • 已被美国、英国等多国采纳为国家政策

健康促进

通过巧妙的环境设计,助推人们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 学校食堂将健康食品放在醒目位置,增加学生选择率
  • 医院设计"选择加入"而非"选择退出"的器官捐献系统
  • 健身房提供小额预付费计划,提高锻炼坚持率
  • 医疗保险采用简化比较工具,帮助用户选择适合的计划

环保与节能

利用社会规范和反馈机制促进环保行为:

  • 水电费单上显示与邻居用量比较,促使高耗能家庭减少消耗
  • 酒店房间中关于毛巾重复使用的社会规范提示
  • 汽车仪表盘显示实时油耗,鼓励节油驾驶
  • 默认设置双面打印,减少纸张浪费

教育与学习

通过设置合理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机制,改善学习效果:

  • 使用承诺设备帮助学生避免拖延
  • 设计微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完成作业
  • 简化大学申请表格,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申请率
  • 提供即时反馈的学习平台,增强学习效果
成功助推的关键要素

有效的助推需要基于科学证据精确针对特定偏差简单易行符合伦理标准。最成功的助推策略通常是将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例如同时利用默认选项、社会规范和反馈机制,产生协同效应。助推的效果应当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来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助推理论的争议与伦理思考

尽管助推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伦理问题:

批评与争议

  • 操纵担忧:即使是良性的,助推也可能被视为一种隐蔽操纵
  • 价值判断问题:谁来决定什么是"好的"选择?
  • 维持依赖:可能不利于培养人们的独立决策能力
  • 滑坡效应:从轻微干预到强制干预的界限可能模糊
  • 个体差异忽视:不同人群的偏好和需求各不相同

伦理保障

  • 透明原则:公开助推的目的和方法
  • 可退出性:确保人们能够轻松选择其他选项
  • 福祉导向:助推应当服务于被助推者的利益
  • 证据基础:基于科学证据而非主观判断
  • 民主监督:确保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参与

"测试助推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问:如果助推被公开并解释,人们是否会反对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助推可能在伦理上是有问题的。"

—— 理查德·塞勒

助推理论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多元价值观的包容、公民参与的增强以及长期效果的评估。理想的助推应当是透明的、尊重自主性的,并真正服务于人们的长期福祉。

《助推》的核心启示

《助推》一书揭示了行为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和个人决策领域的巨大潜力。它提醒我们:

  • 人类决策受到系统性认知偏差的影响,理性选择常常是例外而非常态
  • 选择架构无处不在,问题不是是否影响选择,而是如何影响
  • 精心设计的环境可以在保障自由的前提下,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 有效的助推需要同时关注科学性、伦理性和实用性

理解《助推》的理念,不仅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设计更好的公共政策,也能帮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